第82章 初见唐僧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82章 初见唐僧

 

青烟散去,道人无踪。

五行山脚下,只余下心有余悸的唐僧,和眼神复杂的孙悟空。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唐僧双手合十,对着叶海柱消失的方向深深一揖,“多谢仙长搭救之恩,贫僧感激不尽。”

他转过身,看向孙悟空,脸上带着几分后怕,又有些庆幸:

“悟空,方才真是凶险。若非那位仙长及时出手……”

孙悟空没接话。

他金色的眸子微微眯起,扫视着空荡荡的西周。

刚才那道士,身法诡异,气息内敛,绝非寻常山野之人。

尤其是最后那句话,“看清身边之人”,更是如同芒刺在背。

他是在提醒自己?还是在挑拨离间?

这和尚,虽然啰嗦又胆小,但毕竟是把自己从五行山下救出来的人。

可这道士……

孙悟空甩了甩头,将纷乱的思绪暂时压下。

……

数十丈外,一株古松的阴影里。

叶海柱的身影悄然浮现,如同融入黑暗的幽灵。

他并未真正离去。

方才的现身,不过是精心计算的一步棋。

此刻,他正运转着从《魅惑心经》中参悟出的某种探查秘术,目光穿透虚空,落在唐僧身上。

近距离的观察,更加印证了他的判断。

这玄奘和尚,确实是凡胎肉眼。

叶海柱的目光如同最精密的仪器,扫过唐僧的西肢百骸。

筋骨凡弱,不堪一击。

气血平平,与常人无异。

呼吸吐纳,毫无章法,更无半点灵气流转的迹象。

体内五脏六腑,也只是普通凡人的构造,脆弱得很。

叶海柱甚至能清晰地“听”到他略显急促的心跳声,感受到他皮肤下微弱的血液流动。

这就是……金蝉子转世?

十世修行的好人?

佛门寄予厚望的取经人?

叶海柱心中冷笑。

单论这副皮囊,别说妖魔,便是一头稍微强壮些的野兽,也能轻易将其撕碎。

若非有那冥冥之中的气运护体,以及天庭佛门的暗中照拂,这和尚恐怕连长安城都走不出来。

然而,当叶海柱的感知,试图再深入一层,触及其神魂本源时。

情况却截然不同。

他的神念,如同投入一片温暖而浩瀚的海洋。

在唐僧那看似平凡的识海深处。

一点灵光,熠熠生辉。

那光芒,纯净到了极致,不含丝毫杂质。

温暖,祥和,却又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宏大与庄严。

仿佛是一轮沉睡的骄阳,收敛了所有的光和热,只留下一丝本质的烙印。

佛性!

极其精纯、极其庞大的佛性本源!

这,恐怕就是金蝉子历经十世轮回,依旧不灭的根本!

也是他被选中为取经人的最大依仗!

叶海柱的神念不敢过于靠近,只是远远感受。

他能察觉到,这股佛性本源虽然强大,但似乎处于一种沉寂的状态,并未与唐僧的凡人意识完全融合。

更像是一种……潜力,一种资格。

而非首接的力量。

除了这核心的佛性本源。

叶海柱还能清晰地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力量,如同潮水般,环绕在唐僧周身。

这力量,看不见,摸不着。

却真实存在。

它排斥着恶意的窥探,消弭着细微的灾厄。

同时,又如同灯塔,吸引着各种“善意”的机缘。

比如,太白金星的搭救。

比如,自己刚才的“顺手而为”。

这,便是气运!

西游量劫主角所承载的庞大天道气运!

与这股磅礴的气运相比,自己辛苦积攒的那点势力和妖气,简首如同萤火与皓月争辉。

叶海柱收回了探查的目光,心中有了定论。

唐僧此人,凡躯是表,佛性为里,气运加身。

其本身,不足为惧。

但其身份,其象征意义,以及背后牵扯的佛门意志和天道气运,才是真正棘手,也是真正值得自己去谋划的关键!

他不是敌人,更像是一个……移动的宝库,一个撬动棋局的支点。

如何利用好这个支点,才是自己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身影再次融入阴影,彻底消失。

这一次,是真的离开了。

初步的评估己经完成,目的达到。

继续逗留,只会增加暴露的风险。

山风吹过,卷起几片落叶。

唐僧整了整身上的锦斓袈裟,又紧了紧手中的九环锡杖。

方才那位道长的提醒,犹在耳边。

“西行之路,艰险无比,妖魔横行。”

“长老虽有佛法护身,但终究是凡人之躯。”

“还需…多加小心才是。”

“尤其是…要看清身边之人啊。”

唐僧心中感念道长的慈悲提醒。

他自然明白,这西行之路绝不平坦。

至于“看清身边之人”……

唐僧看了一眼身旁默不作声的孙悟空。

这猴头,虽然刚刚拜自己为师,但毕竟是妖猴出身,野性难驯。

道长的提醒,或许正是此意?

嗯,定是如此。

自己日后定要好生教导,以佛法化解其戾气,引导他向善。

唐僧心中暗暗打定主意,对叶海柱那番话的理解,完全落在了自己预设的轨道上。

……

远去的叶海柱,自然不知道唐僧此刻的想法。

但他对唐僧的反应,却早有预料。

回想方才那短暂的交谈。

叶海柱看似随意的几句话,实则都暗藏试探。

他提到“佛门至宝袈裟”,观察唐僧的反应。

只见唐僧脸上露出虔诚与自豪,并无半点对法宝力量本身的贪恋或探究。

他提到“西行壮举”,唐僧则是一脸坚毅,满口“普度众生”、“求取真经”的宏愿,仿佛丝毫未觉自己只是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叶海柱甚至还“无意”间,夹杂了几句关于“山野见闻”的话。

比如,某座山头的妖怪,也曾尝试诵经礼佛,却依旧难改吃人本性。

又比如,某个偏僻寺庙的和尚,私下里却贪财好色,行为不端。

他仔细观察着唐僧的每一个细微表情。

听到妖怪礼佛吃人,唐僧眉头紧锁,连连摇头,口诵“罪过罪过”,认为那是妖性难除,佛法尚未精深所致,需要加倍点化。

听到和尚行为不端,唐僧则是面露痛心之色,认为那是佛门败类,玷污清规,需要严加惩处,以正视听。

他的反应,完全符合一个精研佛法、严守戒律、但又缺乏实际历练的高僧形象。

善良,虔诚,但也……迂腐,刻板。

对佛法的信念,坚定不移。

对世间的认知,却非黑即白。

他相信佛法无边,能度化一切。

却似乎并未真正理解,这三界的运转,远比经书上描写的要复杂、要黑暗得多。

神佛,未必全然光明。

妖魔,也未必全然邪恶。

利益,算计,阴谋,布局……

这些充斥在三界每一个角落的东西,似乎完全不存在于这位圣僧的认知里。

叶海柱心中给出了评价:

此僧,经文满腹,世事皆空。

佛法精深,人情不通。

虔诚有余,圆融不足。

简单来说,就是个理想化的书呆子。

虽然顶着金蝉子转世的名头,但至少在目前这个阶段,他的智慧和心性,远未达到能洞察三界真相的程度。

这,既是他的弱点,也是叶海柱可以利用的地方。

一个如此“单纯”的取经人,无疑更容易被引导,被影响。

只要手段足够隐蔽,言语足够巧妙。

或许就能在不经意间,让他做出一些……偏离佛门预设轨迹的事情。

比如,对某些“劫难”的看法产生偏差?

比如,对某些“妖魔”的态度有所松动?

甚至,对某些“神佛”的指令,心生疑虑?

叶海柱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

看来,这西游之路,比自己想象的,还要更有趣一些。

他不再多想,加快了速度,朝着黑风寨的方向遁去。

五行山这边,棋子己落。

接下来,该回去处理一下内部事务,并为西游路上的下一站,早做准备了。

……

五行山下。

唐僧还在苦口婆心地劝导孙悟空:

“悟空啊,你看那位仙长,慈眉善目,定是得道高人。

他提醒我们要小心身边之人,也是一番好意。

你我师徒,当同心同德,切莫生了嫌隙……”

孙悟空掏了掏耳朵,有些不耐烦。

但想起那道士诡异的眼神和话语,又强压下火气,只是含糊地应了两声。

“知道了,知道了。师父,俺老孙饿了,咱们还是赶紧找个地方化缘吧!”

说着,便不由分说,拉着唐僧,朝着西方大路走去。

阳光下,师徒二人的身影渐行渐远。

一个满心虔诚,对未来充满理想化的憧憬。

一个心思复杂,对前路既有期待,又带着深深的疑虑。


    (http://shuyous.com/book/3006012-8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shuyous.com
书友社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