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 章 寻找水源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0 章 寻找水源

 

凌浅浅趁着这个天气还晒了不少鱼干出来,当然,整个秦家村的村民也晒了不少。

豆豉蒸咸鱼也很好吃,用面粉裹了油炸过后,无论下酒还是下饭都好吃的没得说。

有不少地方的灾民活不下去了,闹到各地县衙,却被衙役震慑驱赶出县城,现在只要是衣衫褴褛者都不能进入县城,进城还得查看户籍文书,守城的侍卫查看十分严谨。

秦墨白从上次离开县衙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他现在己经有了秀才功名,倒是不怕服兵役,而家里无忧也未到服兵役的年纪,可村里人有不少都在服兵役的年龄范围内,每户人家至少要出一个人,到时候这个名额又会落在谁的头上?是父亲的儿子,还是儿子的父亲呢?

有不人己经在开始抹泪,汉子们的面色也愈发沉重。

村里周大叔和王大叔就是逃难过来的,他们当时逃难的原因是因为匪患袭村,所以不得不逃难到永康县,而逃难的艰辛他们是知道的,露宿山野,被匪患追杀,好不容易逃到安岳府,在秦家村安定下来,他们也不想再经历一次逃荒。

整整三个月没下过一滴雨水,现在就连饮用水源都快要告急,村里那口供全村人日用生活的老井,现在也打不出来多少水了,每家每户也只能在清晨的时候提回一桶水,吊着全家人的命。

凌浅浅将她在秦家山发现水源的事告诉了秦墨白,那处水源不是很大,供给几家人吃用倒还可以,可是全村有200多号人,又能支撑几天呢?

可也不能让别人知道他们家有水,这个时代最怕的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两人商议过后,决定还是将山上那处水源告知村长。

由于凌浅浅隔三差五的就会往水井里倒一些凝露,所以村里人的体质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就连这么热的天,他们村里都极少有人中暑。

秦墨白去村长家将山上的水源位置告知,又在村长的号召下跟同村的几个汉子一起上山查看,当然秦墨白考上秀才的事,村里人也都知道了,因为县城来人给他送文书时,一路敲锣打鼓的,村里人想不知道也难。

凌浅浅还准备了一些红封,毕竟这么大的太阳跑这么远的路来了一趟,喝口水给个红封还是需要的,不过红封里塞的却是100文钱,当然这也是她和秦墨白商量过后决定的。

村长50多岁的年纪,跟着几个汉子来回跑,又在晒坝中召开了一次全村会议,将水源的事告知给村民们,这才让那些原本担忧的村民们,脸上有了些许慰藉之色,活下去的机会更好了一些。

但这也仅仅维持到10月初,太阳依旧炙烤着大地,田地彻底干涸,裂成一块一块的,地里除了挖出了一些鸽子蛋大小的土豆,黄豆那是彻底的枯萎,一颗黄豆都没收到。

唯一庆幸的是红薯比较耐干旱,每户人家都挖了大概七八百斤的样子,就是个头小了一些,茎比较多。

周家和王家也给秦墨白家交了一些租子过来,是三十斤小土豆,和五十斤红薯,至于稻米确是没有的,两家的稻米交完税己经所剩无几了,由于这是天灾,所以秦墨白也就没有收他们家田里的产出,只象征性的收取了一些地里的收成,周田两家像是商量好的,把佃的钱还给了秦墨白。

看着这些收成,一时间村里人心惶惶,生在农村要是没有收成,活下去都是问题。

村长强制要求,就算家里没有银钱,也不要将家里的余粮卖掉,可能你现在觉得价钱高卖出去了,等以后没有吃的时候再去买回来就不是这个价钱了,不得不说村长在这件事情上做了非常正确的决定。

因为他们离黄山镇比较近,离县城也不是很远,所以一首在关心粮价的变化,村长还劝村民要是家里还有余钱的话,趁着现在粮价不是很高,再去买一些回来屯着,这个天不知道还要干到什么时候才下雨,而就算下雨,粮食生长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大家得做到有备无患才是。

又安排人手去秦家山寻找水源,既然他们能发现一处水源,那么也有可能会发现第二处水源,秦家山由于山势陡峭,过了半山腰后想要上山就很难,所以村长组织了20个汉子,带上绳索羊叉,分为两路上秦家山,秦墨白也在其中。

而己经发现的那处水源被村长安排村民保护了起来,还在那处水源处搭了一个棚子,日夜守护,以免被野兽糟蹋,而取水还得登记,每户人家照人头领取,一人一瓢,秦墨白家4个人有时候只能提大半桶回家。

秦家村里人祖上可能都是兄弟族亲,所以整个村的人都比较团结,这时候邻里之间的小摩擦都被暂时放下,毕竟生存最重要,只要找到充足的水源就能活命。

山路难走,就算是成年汉子都会时不时被藤蔓或者是土疙瘩绊上一跤,寻找多日,最后在靠近山顶时发现了一处水源,那里地势比较凹陷,又是石屋地质,所以囤积了不少雨水和雪水,大小有点像小型水库。

那些寻找水源的汉子们高兴坏了,有了这些水,他们就能更好的活下去!可要怎么将水引下去,这变成了一个问题,留下两人在山上打扫水潭周边的杂草和落叶,其余人下山寻找引水的办法。

秦墨白回到秦家之后,也将这一好消息告诉了凌浅浅,可她空间里没有囤水管,那要怎么往下引水?突然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把竹子中间打通,然后将竹子的小头套在大头里面,这样也许能将水从山上引下来,秦墨白也觉得这个方法可行。

秦家村也是有木匠和篾匠的,所以打通竹节倒是还容易,秦墨白也顾不上吃饭,赶紧前往村长家商讨,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才回来。

第二天卯时出发,二十几个汉子扛竹子的,扛锄头的,扛铁锹的,搬绳子的各有分工,大家纷纷前往新的水源处,索性他们经过丈量,发现山顶那处水源和山腰的那处水源稍微成斜线。所以他们只需要在山顶处,挖一条引水的沟渠,就可以把水引到山下的那处水源里。

就光一路挖坑,填石,固定竹节就耗费了他们整整10天的时间,绳子不够就用山里的藤蔓代替,如果怕藤蔓不够结实,还可以将它们泡在开水里烫一下杀青,这样它的韧性比麻绳子还好。


    (http://shuyous.com/book/3040453-3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shuyous.com
书友社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