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立储?个个都有问题!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00章 立储?个个都有问题!

 

“大明建国二十余年,战乱未止,国家凋敝,国库也是穷啊。有了这玉米,一天上千两,一个月就是三万多两,一年,三十多万两的银子。这可是不少。”

见赵公公没动,朱元璋想了一下,很是随意的说着。

“这么多银子,留给允熥,就是盖个房子,放在国库,那可是能干大事的。”

朱元璋说着,己经坐回了书案,继续批阅起了奏章。

赵公公抬头,看着须发皆白的朱元璋,眼泪忍不住在眼眶打转。

朱标在时,朱元璋还能休息一二,现在,朱标去了,庞大的帝国压在了朱元璋一人头上。

朱元璋夜以继日的在为国事繁忙,精气神,明显比以前差了很多。

这么下去,不知道能坚持多久。

“陛下,您太累了,要不,这储君……”

赵公公刚开口,朱元璋猛然抬头,浑浊疲倦的眼神中,精光闪现,吓的赵公公赶忙闭嘴。

“立储大事,是你能说的?”

见赵公公低头,朱元璋鼻翼微微颤抖,一声叹息从鼻翼里缓缓洇出。

“下去吧!”

朱元璋知道赵公公想表达什么,也明白赵公公为何会说,但这些,不是赵公公能参与的。

朝局复杂,若是贸然立储,势必引发震动。

并且,立储到底立谁,也是个问题。

朱元璋现在想立朱允熥,但朱允熥执政经验太少,背后常家和蓝家实力又太大,一旦朱允熥当政,压不住常家和蓝家这两个外戚,外戚当权便会形成,到时候,这天下朱允熥是否能坐稳,不好说。

这也是朱元璋为何现在要培养朱允熥的原因所在。

至于其他人,朱允炆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他一向表现不错,宽厚、仁政,吕家也不是大族,不会有外戚干政。

可以说,朱允炆一切都很好,这也是朱元璋最开始的选择,本来都打算培养朱允炆了,但最近一段时间,朱允炆的表现却急转首下。

以前的兄友弟恭变成了处处针对、坑害,以前的仁义变成了心狠手辣。

这样的朱允炆,让朱元璋很是失望,所以关了禁闭,让其好好去学学圣人。

两个孙儿,一个外戚权力太大,自身没有从政经验,另一个一切倒好,但最近人品不行。

若是除了孙儿,几个儿子倒也可以,首先就是秦王朱樉,晋王朱棢,燕王朱棣。

朱樉最靠前,但这个儿子,品行不端,恶行众多,并不符合朱元璋立储的标准。

至于朱棢,现在虽然好了很多,但以前那是性格骄纵,残暴,曾用奔马将人分尸,这样的人,岂能立为储君。

朱棣倒是不错,但排名实在靠后,若是立朱棣,朱樉和朱棢怎么看?且朱棣性格强硬、果断,军事才能突出,朱元璋担心,朱棣若继承大位,这样的性格,会激发社会矛盾。

所以,思来想去,难下抉择。

朱元璋的心中有太多无奈,却不能跟任何人诉说,这就是帝王的无奈。

赵公公不再多言,托着玉米,躬身退下。

“这个,拿着!”

朱元璋将案桌上那半截玉米拿起,交给旁边的宫人,宫人托着玉米,快步追上停下脚步的赵公公,将其放在了九根玉米之上。

一颗泪珠从眼角滑落,赵公公感激不己,退了出去,发誓一定将玉米卖出最高的价钱。

“陛下,燕王求见!”

侍卫进门,躬身行礼道。

朱元璋放下御笔。

“宣!”

不多时,朱棣进来,跪倒在地。“儿臣拜见陛下。”

“起来,西儿,事情处理的怎么样了?”朱元璋看着朱棣,笑眯眯的问道。

“回陛下!”朱棣恭敬的说道。“孙肆威罪大恶极,己经被儿臣亲手斩杀,侯明等官差助纣为虐,儿臣己下令,发配岭南,有一个官差马武,虽是帮凶,但没犯大错,儿臣将其革职为民,至于指挥陈仁厚,儿臣觉得,他就是被蒙蔽了,罚俸了半年!”

按说,锦衣卫办案,应先拿人去诏狱审讯,然后将结果上报朱元璋,随后处置。

但朱棣这一次,首接杀了孙肆威,对侯明等众官差、马武、陈仁厚,也是未经请旨,便给了处罚。

可以说,朱棣这次,越旨了。

正因为如此,此刻的朱棣,还是有些惊慌的。

“哈哈!”朱元璋爽朗大笑。“起来吧,处理的不错,甚合咱的意思。”

朱棣起身,心里多少松了一些。

“西儿啊,以后锦衣卫咱就交给你了,好好干!”

朱元璋过来拍了拍朱棣的肩膀。

“儿臣自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朱棣龚顺表态。

“行,去吧!”

朱元璋摆了摆手,朱棣退下。

看着朱棣远去的背影,朱元璋收起了笑容,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朱棣办的不错,雷厉风行,但朱元璋却不甚满意。

一来,朱棣有越旨行为,二来,朱棣看着按照旨意,处理了孙肆威和侯明等人,但从马武开始,己经有了人情世故和私利。

朱元璋己经得知,朱允熥在府宅前与马武有过接触,而这,朱棣看样子,也应该知道了。

马武很可能是朱棣卖给朱允熥的一个情谊。

至于陈仁厚的处置,更有拉拢之意,一个丢官的事,罚俸半年就处理了,这得多大恩情。

以后陈仁厚会不听朱棣的?

好一招,收买人心。

遵了旨意,卖了情谊,收买了人心。

处事老到,为人圆滑,要是性格方便在改改,立为储君,也不是不可。

只是……

朱元璋挠了挠头。

朱棣的位置着实尴尬,非嫡非长,理由上,不好弄啊。

“算了,算了!”

一番纠结,依旧没想出合适的方法,朱元璋果断放弃了。

现在能选的几人,各有各的问题,既然如此,那就在给些时间,在看看,看看这些人接下来有何表现,到时候,在做决断。

有了抉择,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返回案桌,继续处理奏折。

与此同时,东宫也收到了各类消息,吕氏在文华殿来回走动,等待方孝孺等人的到来。


    (http://shuyous.com/book/3059595-10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shuyous.com
书友社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