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大年初一在各种美食、祝福和微妙的氛围中悄然滑过。
第二天,便是大年初二。
阿强说,这天是出嫁的女儿们回娘家的日子,热闹程度不亚于大年初一。
天刚蒙蒙亮,院门外就传来了“笃笃笃”的敲门声,清脆又带着几分急切,伴随着几声压抑不住兴奋的呼唤:“阿强妈,开门呀!我们回来啦!”
我迷迷糊糊中,听到阿强妈妈小跑着去开了门。
院子里立刻像是炸开了一锅油,瞬间被女人们叽叽喳喳的说笑声、惊喜的尖叫声和夸张的寒暄声填满,间或夹杂着几声久别重逢、喜极而泣的哽咽,但也很快被更大的笑声盖过,充满了节日的欢腾。
我慢吞吞地爬起来,等我顶着一张被冷水激得精神抖擞的脸走到院子里时,眼前的景象让我忍俊不禁。只见院子里的几条长板凳上,己经挤满了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人们,年纪从三十到五十几岁,个个喜气洋洋。她们都穿着崭新的衣服,提着大包小包的年礼,一看就是刚从婆家“凯旋归来”的。
此刻,她们正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声音此起彼伏,像是几百只喜鹊在开联欢会。
说的无非是些家长里短,谁家的男人今年在外地跑运输,赚了个盆满钵满,回来给老婆买了金灿灿的大戒指,惹得旁人一阵羡慕;谁家的孩子读书争气,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据说以后是要当科学家的,引来一片赞叹和讨教经验的声音;谁家的公婆身体硬朗,还能下地干活,过年给孙子孙女封的红包一个比一个厚,让当儿媳的脸上都有光……
话题琐碎,却洋溢着满满的幸福和欢乐。
说着说着,也不知是谁先提起了年轻时在村里调皮捣蛋的糗事,立刻引发了集体回忆。这个说当年偷了谁家的李子,被狗追了三条巷子;那个说小时候在河里摸鱼,结果自己掉进了水里,回家被她阿妈用鸡毛掸子好一顿“招待”。大家笑得前仰后合,眼泪都飙了出来。阿强妈妈更是乐不可支,一边给大家续上热腾腾的茶水,一边补充着那些被遗忘的“光辉事迹”,引得笑声一浪高过一浪。
没一会儿,又有一个拄着描金龙头拐杖、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身板却依旧硬朗的老婆婆,在两个穿着时尚的年轻妇人搀扶下,精神矍铄地走了进来。大家见状,纷纷起身,热情地招呼着:“南姑婆,您来啦!快上座,上座!”扶着老婆婆在最中间、阳光最好的位置坐下。老婆婆一坐定,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扫视了一圈,便也加入了这场欢乐的盛会,声音洪亮地分享着她从其他村听来的新鲜事,点评着谁家的姑娘嫁得好,谁家的小子有出息。
一时间,气氛更加热烈。
我刚走出房门的时候,阿强妈妈眼尖地发现了我。
她立刻暂停了和众人的“说书”,笑着向大家介绍道:“来来来,给你们介绍一下,这是阿强在城里的同事,叫小茜,文化人!今年特地来村里体验一下过年的热闹!”
那些原本专注于分享快乐和八卦的女人们,闻言都齐刷刷地将目光投向了我,像探照灯一样。那眼神里,有好奇,还有几分审视。她们纷纷点头,嘴里说着
“哦哟,城里来的姑娘啊,长得可真水灵!”
“阿强有福气哦,带这么漂亮的同事回来!”
“小茜姑娘,快来坐,尝尝我们自己做的米花糖,甜着呢!”
叽叽喳喳,热情得让我有点招架不住。
我找了个院子角落的凳子安静坐下,默默当一个欢乐的旁观者,听着她们用带着浓重乡音却极富感染力的方言,讲述着各自生活中的趣事。虽然有些俚语我听不太懂,但从她们眉飞色舞的表情和抑扬顿挫的语气中,能清晰地感受到生活的激情。
过了一会儿,阿强也从屋里出来了。
他显然对这种场面习以为常,熟练地跟各位姑姑姐姐们打着招呼,嘴甜得像是抹了蜜。
他走到我身边坐下,很自然地压低声音,充当起了我的“民俗讲解员”和“八卦情报员”。
“那个穿红棉袄、笑声最大的,是我三喜姑……
那个给大家分发小点心的,是我的一个堂姐,叫巧英姐……”
他又指着那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说:“那位是南姑婆。现在儿孙满堂,最大的曾孙都上小学了。她每年初二雷打不动地回来,不仅仅是想念老屋,更想看看我们这些小辈们过得好不好,给大家鼓鼓劲,传授点人生经验。她是我们村外嫁女的‘定海神针’,有她在,大家心里踏实。”
我默默地听着。这个村庄,比我想象的更加鲜活。
就在欢声笑语满溢时,院门“吱呀”一声又被推开了。
一个穿着朴素的中年妇女走了进来。
阿强妈妈一见她,立刻站起身招呼:“哎呀,阿红,你可算来了!快,这边坐,给你留着位置呢!”说着,从屋檐下搬了条干净的长凳子过来,放在自己身边。
“阿红姐,你怎么来这么晚?我们都说了好几轮闲话了!”一个嫂子问。
被称为“阿红”的妇女,接过阿强妈妈递来的热茶喝了一大口,才笑道:“莫心回来了,我先到她那儿坐了一会儿,跟她多聊了几句。”
“莫心回来了?!”
这三个字,瞬间让整个院子都沸腾了起来。
原本还在兴高采烈分享各家趣事的妇人们,齐刷刷地围拢过来。
像是在进行一场信息量巨大的情报交换会:
“莫心还是一个人吗?哎,长得那么俊,又那么能干,怎么就……”
“可不是嘛!听说她把她侄女莫妍带得极好,那孩子现在出落得水灵,读书厉害又能干!”
“我还听说啊,上次为了村里的事,她一个人就敢跟三叔公他们那帮老家伙拍桌子,硬是把事情给掰过来了!啧啧,这份胆识,咱们村里几个男人比得上?”
“是啊,可惜了,这么一个人物,到头来还是孤身一人。真是不易……”
阿红清了清嗓子:“姐妹们,静一静,听我说。莫心这次回来,是真有大动作。她跟我说了,想把咱们村里那些闲置的老屋,特别是靠近村口那几棵大榕树周边的,都好好修缮一下,搞成……哦,对了,民宿!说是给城里人来旅游住的!”
“民宿?那是什么?能赚钱吗?”立刻有人好奇地追问。
阿红摆了摆手,示意稍安勿躁,继续说:“莫心说,她己经考察过了,现在城里人都喜欢往乡下跑,体验农家生活。咱村山清水秀的,空气又好,肯定能吸引人。她还说,这事要是做成了,不仅能让村里热闹起来,还能给大家都带来实惠。这事听起来是有点悬,毕竟谁也没干过。我一开始也嘀咕,万一没人来,那不是白折腾吗?”
她话锋一转,语气坚定起来:“但是我信莫心!你们想想,莫心这些年在外面,哪件事没做成?她那么能干,眼光肯定比我们长远。而且,她发达了还没忘了咱们这个村,还愿意拿出真金白银回来帮扶村里,这份心意,就值得我们支持!”
阿红这番话一出口,院子里顿时热闹起来。
“哎呀,要是真能这样,那可太好了!”三喜姑一拍大腿,“我娘家那老屋空着也是空着,风吹雨淋的,我都替它心疼。要是莫心能把它修整得漂漂亮亮的,还能有点进项,我第一个支持!”
巧英姐也连连点头,“我们村的风景确实不比那些旅游景点差,就是以前没人知道。莫心有本事,她来牵头,这事准成!到时候,我们回娘家也更有面子!”
这些“外嫁女”们,对莫心的计划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
她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到时她们可以回来帮忙做些什么,有的说可以提供自家做的特色小吃,有的说可以教游客编织手工艺品,气氛热烈得仿佛民宿己经开张大吉了。
我和阿强在一旁听着,相视一笑。
看来那几棵树的命运,己用不着阿强费心去周旋。
我对这位尚未谋面的莫心姑姑,越发好奇起来。
(http://shuyous.com/book/3068416-4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shuyou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