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2 章 冰饮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 82 章 冰饮

 

回到丞相府温暖的卧房,褪去夜行衣,苏凤梧走到窗边。窗外月色如水,宁静祥和。她仿佛能看到,无数百姓家中,因为有了价格低廉的冰块,在炎炎夏日能喝上一碗冰凉的绿豆汤;能看到无数家庭的餐桌上,因为有了纯净便宜的“雪盐”,饭菜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一丝真正的、发自内心的笑意在她唇边漾开。利用暗影宗的力量,以一场交易为起点,撬动改变,让最普通的人也能享受到更好的生活——这种感觉,比赚取金山银山,更让她感到充实和满足。

“看来,这日子……也不算太无聊。”她低声自语,眼中闪烁着明亮而坚定的光芒。至于酒楼降温的新花样?嗯,有了这源源不断的平价冰,冰镇饮品、水果捞、甚至……简易版的“冰淇淋”,似乎都可以提上日程了?赚钱和惠民,有时候并不冲突。

有了源源不断、价格亲民的“惠民冰”作为后盾,苏凤梧给珍馐楼掌柜李胖子的“降温”方案,立刻化作了席卷京城的新风潮。

首先登场的是“冰镇饮品区”。酒楼门口醒目位置,搭起了一个精致的凉棚,里面摆着几个巨大的、冒着森森寒气的木桶(内嵌特制冰槽)。木桶里盛满了冰镇得透心凉的酸梅汤、绿豆汤、薄荷饮,还有苏凤梧指导熬制的、清甜解暑的甘蔗马蹄水。旁边挂着醒目的牌子:“冰镇饮子,三文一碗!”

三文钱!这个价格让路过的贩夫走卒都惊掉了下巴。要知道,往年夏天,一小碗掺了水的、带点凉意的酸梅汤,在路边摊也要五文起!更别提这种清澈透亮、用料扎实、还带着真正冰碴子的饮品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出去。炎炎烈日下,酒楼门口排起了前所未有的长龙,买饮子的队伍甚至超过了等着吃火锅烧烤的!汗流浃背的苦力、口干舌燥的行人、带着孩子的妇人,花上三文钱,就能买到一大碗冰凉甘甜的饮子,咕咚咕咚灌下去,那透心凉的舒爽感,瞬间驱散了酷暑的燥热,幸福感油然而生。

“我的老天爷!这醉仙居的东家真是活菩萨!”

“三文钱!还带着冰碴子!这辈子没喝过这么实在的凉饮!”

“再来一碗绿豆汤!带回去给我家那口子尝尝!”

百姓们交口称赞,醉仙居“良心”、“实惠”、“为百姓着想”的名声瞬间传遍京城,甚至隐隐盖过了它作为高端酒楼的名头。李胖子看着门口络绎不绝的人流和虽然单价低但总量极其惊人的销售额,笑得见牙不见眼,对自家小姐的敬佩之情犹如滔滔江水。

紧接着,苏凤梧的第二招——“水果捞”也新鲜出炉。在二楼的雅座区域,推出了应季的“冰沁果盘”。将切好的西瓜、甜瓜、桃子等时令水果,放入浅浅的冰沙(用刨冰器手工刨制)上,再淋上一点蜂蜜或者特制的桂花糖浆。一份售价十文到二十文不等(根据水果种类和分量)。

这清爽甜蜜、颜值又高的吃法,立刻俘获了女眷和孩子们的心。虽然价格比饮子稍贵,但在能进醉仙居用餐的客人眼里,这简首是夏日消暑的神仙享受。一时间,醉仙居的冰果子成了贵妇小姐们闲聊的新话题。

苏凤梧甚至还捣鼓出了简易版的“奶冰”——用牛乳(羊乳)、蜂蜜、少量果汁混合,倒入特制的小木格中,埋在碎冰里快速冷冻。虽然达不到现代冰淇淋的绵密口感,更像冰棍,但那浓郁的奶香和冰凉甜蜜的滋味,依旧让孩子们疯狂,成了最受欢迎的“小零嘴”。

凭借“冰”的魅力,在炎炎夏日不仅没有客流减少,反而更加火爆,赚足了口碑和银子。而这一切的源头——那源源不断的平价冰,则来自暗影宗掌控的“惠民冰铺”,无声地惠及着京城的千家万户。

与此同时,“惠民盐号”销售的“雪盐”,也在悄然改变着京城百姓的餐桌。

那洁白如雪、毫无杂质、只有纯粹咸鲜味的盐,以低于官盐三成的价格,在各大平价粮店、杂货铺悄然上架。起初人们还将信将疑,毕竟“便宜没好货”是根深蒂固的想法。但当一个胆大的主妇买回去尝试后,惊喜地发现用它炒的菜格外鲜美,熬的汤没有一丝苦涩异味时,消息便不胫而走。

“王婶!快去买‘惠民盐号’的盐!那盐真叫一个好!雪白雪白的,放一点就够味儿!”

“李大哥,你尝尝这咸菜!用那新盐腌的,是不是格外脆生爽口?”

“官盐跟这雪盐一比,简首像掺了沙子!还贵那么多!”

口碑的力量是巨大的。很快,“雪盐”就成了抢手货。惠民盐号的门前排起了长队,盐铺伙计忙得脚不沾地,但脸上都带着自豪的笑容。百姓们用省下的钱,可以多买半斤肉,或者给孩子添件小玩意,日子仿佛都更有滋味了些。

这股“雪盐”风潮,自然也引起了某些人的注意。

首先是那些盘踞多年的官盐大商。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原本靠着垄断和掺杂使假赚得盆满钵满,如今突然冒出来一个品质碾压他们、价格还更低的“雪盐”,这简首是要断他们的财路!

有人试图打听这“惠民盐号”的底细,却发现其背景深不可测,掌柜伙计口风极紧,根本撬不开。也有人想使阴招,比如派人闹事、散布谣言,但派出去的人往往如石沉大海,甚至有人第二天鼻青脸肿地出现在自家门口,附带一封措辞冰冷的警告信。几次下来,这些大盐商也明白了,这“惠民盐号”背后站着他们惹不起的存在,只能眼睁睁看着市场份额被蚕食,气得跳脚却又无可奈何。

其次,便是宫里的那位了。御膳房总管在尝过下面孝敬上来的一小罐“雪盐”后,惊为天人,立刻献给了皇帝。皇帝尝过用雪盐烹制的菜肴后,龙颜大悦,连赞“此乃天赐琼霜”!

当即下令,以后宫中御膳,一律改用此等“贡盐”品质的“雪盐”。这旨意一下,更是给“惠民盐号”和其背后的雪盐做足了广告,也坐实了其“顶级好盐”的地位。皇帝还随口问了一句这盐的来历,下面的人只含糊地回禀是“民间新出的好盐,价格公道”,皇帝忙于朝政,也就没再多问。


    (http://shuyous.com/book/3173466-8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shuyous.com
书友社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