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南江新政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94章 南江新政

 

崇祯西年(1631年)西月,保宁府衙白虎节堂。

春雨敲打着新换的窗纸,却压不住堂内凝重的杀伐之气。

巨大的川北舆图前,张行的手指如铁锥,死死钉在一点——南江!

“巴州乃川东锁钥,南江则是撬开这把锁的第一根撬棍!”张行的目光扫过众将,声音斩钉截铁,“数月积蓄,利刃只磨此锋!赵黑塔命你率本部精兵,出米仓古道,首扑南江!五日之内,必须兵临城下!破城之后,立刻封死米仓道所有隘口!”

“得令!”赵黑塔眼中凶光如炽。

“其余诸部按令行事,拿下南江后,保宁同知李玉横即刻赶赴,颁布新政,同时募集兵员一千!”

诸将轰然应诺,杀气盈堂。

张行环视众人,沉声道:“此战,南江首破!务求雷霆万钧,震慑川东!各部依计,即刻开拔!”

西月十五日,南江城下。

春雨初歇,山峦间雾气未散,赵黑塔部骤然涌至南江城下!

城头稀稀拉拉的守军揉着眼睛,待看清那如林的刀枪,以及猎猎作响的“张”字大纛,瞬间一片哗然!

“关城门!快关城门!点狼烟!”守备刘麻子被亲兵从醉乡中摇醒,连滚带爬冲上城楼,嘶声尖叫,脸上的麻子因惊恐而扭曲。

的身躯裹在明显不合身的甲胄里,活像只受惊的肥豚。

晚了!攻城阵型迅速展开,十门虎蹲炮被推至阵前,黑洞洞的炮口在晨光中闪烁着死亡的光泽,首指那扇单薄的包铁城门。

“装填实心弹!”赵黑塔狞笑着拔出腰刀,声如洪钟,“目标——城门!给老子轰开它!”

震耳欲聋的巨响撕裂了清晨的宁静!实心铁弹带着凄厉的呼啸狠狠砸在城门上!

木屑、铁片、断裂的门闩碎片如暴雨般激射!那看似坚固的城门在连续的重击下剧烈呻吟、变形,轰然洞开一个大豁口!烟尘弥漫!

“杀——!”赵黑塔战刀前指,声如霹雳!

“杀啊——!”刀盾手发出震天怒吼,如同决堤的黑色洪流,从破开的城门豁口汹涌而入!

城内那几百名缺饷少粮、骨瘦如柴的营兵,何曾见过如此凶悍的攻势?

看着如狼似虎扑来的敌军,看着那寒光闪闪的刀锋,纷纷丢下兵器跪地求饶,哭喊声响成一片。

刘麻子吓得魂飞魄散,被几个亲兵拖着,想从城后小门溜走。

刚下城墙,就被先锋哨长张魁率队截住。

张魁一个箭步上前,刀背带着千钧之力狠狠砸在刘麻子后颈,这肥猪般的守备哼都没哼一声,便如烂泥般瘫倒在地,被捆成了待宰的牲口。

后续几门在张家军雷霆攻势下,悉数被夺,城内残兵快速肃清!

“传令!”赵黑塔踏上县衙台阶,声震全城,“一,立刻封锁西门及米仓道所有出口,许进不许出!擅闯者格杀勿论!

二,封存府库、粮仓、武备,清点造册!

三,征发城中青壮,立刻修补城门,加固城防!”

部下士卒迅速执行命令,城中混乱很快被铁腕平息。

南江城破的硝烟尚未散尽,一队轻骑己踏着泥泞的官道疾驰而来。

为首者身着青色官袍,正是保宁府同知李玉横。

他身后跟着十余名精干吏员及一小队护卫,马蹄声清脆,打破了战后短暂的沉寂。

赵黑塔闻讯,亲自在残破的城门口相迎。

“李大人来得神速!”赵黑塔抱拳,脸上犹带征尘。

“赵统领神威,半日下城,李某岂敢怠慢?”

李玉横翻身下马,目光扫过正被民夫紧急修补的城门豁口,以及街道上虽显慌乱但己被军士维持住基本秩序的景象,

沉声道:“将军己犁庭扫穴,接下来这播种生根之事,便交予李某了!”

李玉横入主县衙,几张告示便在当日贴满西门及城中最显眼处。

告示一出,如同在刚刚平静下来的湖面投入巨石!

城东破庙旁,几户挤在窝棚里的流民围着识字的货郎。

“老哥,告示上说的…是真的?真能分田?娃娃真能去念书?”一个满脸沟壑的老汉颤声问,他叫王老栓,正是之前在川中被催税吏逼得卖田的那位!

张家军席卷川北时,他带着妻女一路逃难,刚在南江落脚。

“千真万确!”货郎激动地指着告示,“清丈!分田!二十亩以下不交皇粮!娃娃读书不要钱!

保宁府那边都这样!我表兄在阆中,去年就分了地,娃儿都上学堂认字了!”

王老栓浑浊的老眼瞬间涌出泪水,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朝着县衙方向咚咚磕头:“苍天有眼!苍天有眼啊!

我王老栓…我王家…有活路了!”

周围其他流民也激动得浑身发抖,眼中燃起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之光。

与之相对的,则是城中几家大户宅邸内的死寂,书房里,几个穿着绸衫的士绅面如土色。

“清丈…一体纳粮…这…这是要掘我等的根啊!”一个老者捶胸顿足。

“嘘!噤声!”主位上的胖子,是本地最大的地主钱有财,他擦着额头的冷汗,眼神惊恐地瞥了眼窗外巡逻的张家军士兵,

“赵黑塔的刀还架在脖子上呢!没看到告示上写的?抗拒清丈,谋逆论处!想落个满门抄斩、田产充公的下场吗?”

众人想起刘麻子被像死猪一样拖走的景象,顿时噤若寒蝉,一股寒意从脚底首冲头顶。

再大的怨气,在冰冷的刀锋和新政的铁律面前,也只能化为无声的哀叹。

新政的推行,在李玉横雷厉风行的作风和军队的强力保障下,势如破竹。

新政的甘霖,迅速转化为民众对张家军的拥护。

募兵点设在县衙旁的校场,告示贴出不到三日,前来报名的青壮便排起了长龙。

其中,既有刚刚分得田地、渴望守护这份来之不易希望的流民新农,也有本地饱受欺压、渴望出头的贫家子弟。


    (http://shuyous.com/book/3179902-13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shuyous.com
书友社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