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年间,贵州群山深处,渡慕寨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龙蟠河畔。寨中千户人家,陈、周二姓世代比邻而居,炊烟袅袅,欢声笑语,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生活画卷。寨门口,龙蟠河蜿蜒而过,千亩大坝沃野千里,滋养着一方百姓;寨背后,一座天然大洞巍然耸立,地势险要,乃是躲避战乱匪患的绝佳之地,却因缺少石门、锅碗灶台等基本设施,难以真正发挥避难作用,这也成为了寨中老少心头的一块大石。
陈家宅院里,十岁的陈天佑正伏在木桌前,一笔一划认真临摹字帖。窗外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宣纸上,将他清秀的眉眼镀上一层暖光。砚台里的松烟墨散着淡淡香气,他握着毛笔的手虽稚嫩,却运笔沉稳,一横一竖都带着与年龄不符的力道。“天佑,该练刀了。” 父亲陈万善的声音从院子里传来。陈天佑放下毛笔,快步来到院中,只见父亲己将青龙偃月刀擦拭得锃亮,刀身寒光闪烁。接过刀,陈天佑身姿矫健,刀锋划破空气,发出 “嗖嗖” 声响,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尽显英武之气。父亲在一旁时而皱眉纠正他的姿势,时而满意点头,眼角的皱纹里都藏着欣慰。
练完刀,陈天佑又来到马厩。赤霞追风马见到小主人,欢快地打着响鼻,鬃毛在微风中轻轻晃动。陈天佑轻抚马鬃,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晒干的苜蓿草,马儿亲昵地蹭着他的手掌,温热的呼吸喷在他手背上。翻身上马,陈天佑策马奔腾在寨外的草地上。他骑着马,时而疾驰如风,马蹄扬起细碎的草屑;时而缓行漫步,让马儿低头啃食鲜嫩的青草。手中的青龙偃月刀在阳光下划出一道道绚丽的弧线,引得寨中孩童们纷纷围观,眼中满是羡慕。几个胆大的孩子追在马后奔跑,陈天佑便放慢速度,笑着教他们简单的骑马姿势。
时光飞逝,陈天佑渐渐长大,诗书画艺愈发精湛,轻功、气功、刀法、骑术也练得出神入化。每日清晨,他都会在龙蟠河畔练刀,朝阳为他镀上金色轮廓,刀锋劈开河面薄雾,溅起的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芒。傍晚时分,则会在书房潜心作画,砚台里的墨汁换了一缸又一缸,墙上挂满了描绘渡慕寨山水的画作。看着寨中百姓因没有完善的避难之所,整日提心吊胆,陈天佑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筑牢大洞,护得乡亲们平安。
一日清晨,薄雾还未散尽,陈天佑备好行囊,将自己平日里精心创作的字画仔细收好,又牵出赤霞追风马。字画是他多年心血,每一幅都藏着对家乡的热爱,有的描绘龙蟠河蜿蜒如带,有的勾勒寨中人家炊烟袅袅。“爹,娘,我要去省城贵阳,用我的字画和本领换些银两,回来把大洞修好。” 陈天佑目光坚定地看着父母。陈万善和周氏虽心中不舍,但也明白儿子的一片赤子之心,母亲周氏红着眼眶,将一个装满干粮的布包塞进他怀里,嘱咐道:“路上多加小心,万事谨慎。” 父亲陈万善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满是鼓励。
踏上前往贵阳的路途,陈天佑骑着赤霞追风马,日夜兼程。一路上,山川壮丽,景色各异,但他无心欣赏,一心只想早日赶到省城。路过陡峭的山崖时,山风呼啸,赤霞追风马有些胆怯,陈天佑便轻声安抚,与它一同小心翼翼前行;遇到湍急的溪流,他便下马牵着缰绳,试探着寻找安全的渡口。终于,经过数日奔波,陈天佑来到了繁华的贵阳城。城中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与宁静的渡慕寨形成鲜明对比。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美食的香气。
陈天佑寻得一处宽敞的空地,将字画悬挂起来,又在一旁立起一块木牌,上面写着 “诗书画艺,样样精通;轻功气功,刀法骑术,皆可展示”。一开始,路人只是好奇地驻足观望,并不相信眼前这个年轻小伙有如此本领。陈天佑见状,微微一笑,翻身上马,骑着赤霞追风马在空地上疾驰起来。他身姿矫健,在马背上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时而俯身摘取路边的花朵,玫瑰的刺划破手指也浑然不觉;时而腾空跃起,手中青龙偃月刀舞得虎虎生风,刀光与阳光交织,让人眼花缭乱。围观的人群中发出阵阵惊呼,孩子们兴奋地跳起来,大人们也忍不住鼓掌。
表演完骑术和刀法,陈天佑下马,来到桌前,提笔挥毫。他深吸一口气,仿佛将贵州的山水灵气都吸入胸中,笔走龙蛇,片刻间,一幅气势恢宏的山水画便跃然纸上,山水之间,云雾缭绕,仿佛将贵州的秀丽山川都浓缩在了这小小的宣纸上。围观的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纷纷赞叹不己。一位衣着华贵的富商挤到前面,说道:“小伙子,这幅画我要了,你开个价。” 陈天佑想了想,说道:“这幅画换五十两银子。” 富商毫不犹豫地掏出银子,买下了这幅画。消息传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购买陈天佑的字画,观看他的表演。短短几日,陈天佑便声名远扬,所得银两也己过万两。
然而,树大招风。陈天佑的出色表现引起了当地一伙地痞流氓的嫉妒和不满。一日,正当陈天佑在表演时,一群地痞气势汹汹地闯了过来。为首的大汉满脸横肉,恶狠狠地说道:“小子,在老子的地盘上赚钱,也不问问老子同不同意?” 陈天佑不卑不亢地回应道:“我凭本事赚钱,与你何干?” 大汉大怒,挥拳便向陈天佑打来。陈天佑侧身躲过,施展轻功,在人群中穿梭自如,巧妙地躲避着地痞们的攻击。同时,他手中的青龙偃月刀也不时挥动,逼退靠近的敌人。地痞们从腰间抽出棍棒,穷追不舍,陈天佑引着他们来到一处狭窄巷道,利用地形优势,将他们打得落花流水,灰溜溜地逃走了。围观的百姓们欢呼雀跃,对陈天佑更是敬佩有加。经此一事,再也没有人敢来捣乱,陈天佑的生意愈发红火。
在省城待了数月,陈天佑觉得银两己足够,便决定启程返回渡慕寨。他将所得银两小心翼翼地收好,骑着赤霞追风马,踏上了归乡之路。归途中,他特意绕道去拜访了一位精通建筑的老匠师,虚心请教大洞修筑的细节,老匠师被他的诚意打动,赠送了一本详细的建筑图纸和施工要领。回到寨中,乡亲们听说陈天佑带回了万两白银,纷纷前来迎接,脸上洋溢着喜悦和感激之情。
第二天,陈天佑便召集寨中青壮年,开始筹备修筑大洞的事宜。他亲自规划设计,安排人员分工。有人负责开采石料,制作石门;有人负责打造锅碗灶台;还有人负责运输材料。陈天佑则来回奔波,监督工程进度,解决各种难题。修筑大洞并非易事,期间困难重重。一次,在运输石料时,道路突然坍塌,几名乡亲被困其中。陈天佑听闻消息,立刻赶到现场。他凭借着自己的气功,搬开巨石,又运用轻功,在危险的废墟中穿梭,将被困的乡亲们一一救出。还有一次,因为资金短缺,购买材料的钱不够了。陈天佑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填补了缺口。他还带着工匠们研究如何加固洞壁,尝试了多种材料,最终找到了合适的方法。
经过数月的努力,大洞终于修筑完成。坚固的石门矗立在洞口,洞内锅碗灶台一应俱全,可容纳千人避难。洞内还设置了多个通风口和储水点,墙上挂着陈天佑绘制的指示图,方便乡亲们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看着焕然一新的大洞,陈天佑和乡亲们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然而,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一伙土匪得知渡慕寨有个如此坚固的避难之所,便打起了主意。一天深夜,月光被乌云遮蔽,土匪们趁着夜色,悄悄逼近渡慕寨。陈天佑早有防备,他安排了村民在寨外巡逻,一有风吹草动便敲响警钟。当警钟响起,陈天佑立刻敲响大洞的铜锣,召集乡亲们躲进大洞内,自己则带领寨中青壮年在洞口防守。
土匪们手持武器,疯狂地向洞口冲来。陈天佑骑着赤霞追风马,手持青龙偃月刀,冲在最前面。他大声喊道:“乡亲们别怕,有我在,定不让土匪得逞!” 在陈天佑的带领下,众人奋勇抵抗,与土匪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箭如雨下,陈天佑挥舞着大刀,将射来的箭矢一一挡开。土匪们架起云梯,试图翻越洞口,陈天佑便带领村民用滚烫的热水和石块击退他们。但土匪人数众多,渐渐占了上风。就在这危急时刻,陈天佑心生一计。他让一部分人继续在洞口防守,自己则带领另一部分人从大洞的侧门绕到土匪后方,发起突然袭击。土匪们顿时乱了阵脚,腹背受敌,伤亡惨重。经过一番苦战,土匪们终于被击退,渡慕寨得以保全。
经此一战,陈天佑在乡亲们心中的威望更高了。大家都称他为 “护寨英雄”。陈天佑却谦虚地说:“这是大家共同的功劳,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只要能保护好乡亲们,再苦再累也值得。”
(http://shuyous.com/book/3195692-6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shuyou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