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桂花县令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8章 桂花县令

 

童小小叫人把自己的六个孩子都带来餐厅。

呼啦啦列成一排也是壮观,有两个还是阿芬和阿兰抱着的。

“这是干什么啊?”高公公没想到还有饭后节目。

“高公公再上,小女子知道您是武学大家,我有六个子女,还请高公公看看这几个孩子哪个身体适合练武。”

高公公手中捏着茶杯盖子,点指童小小。

“你啊你,好吧,吃也吃了,喝也喝了,又吐不出来,就只当是还了你今天的口腹人情了。”

高公公起身,在每个孩子面前看了看,还伸手摸了摸肩膀,手臂,最后看到尚在襁褓中的双胞胎。

“这两个就算了,还看不出。

你这老大和小碗倒是练武的坯子,可是咱家学得功夫和寻常人家的不太一样,有失有得的,你这大儿子还是算了。”

“高公公,没关系,不打紧,我这大儿子最为勤勉好学,如若不弃,可拜您为师。”

邬谷仓闻听下身一紧,娘这是为了让他学武义,把他自己豁出去了?

“你想好了,跟着我人就不完整喽?”高公公轻轻抹平开茶杯中的茶叶,看着童小小。

“嘿嘿,和您开玩笑的,有没有不用先少点什么的功夫教教孩子呗。”

高公公差点一口茶水喷出,“你啊,你啊,不过和你聊天还真是有趣的很,也不知道你是真为孩子着想,还是和他们死去的爹有矛盾。

不过咱家时常在宫中,是不可能教几个孩子的,我倒是有一人,可以推荐给你,做为孩子们学武的开蒙师傅,只是这人有些怪癖,平时酷爱美食,如果你能抓住他的肠胃,那说不定就能让其手下你的几个孩子为徒。”

“多谢高大哥引荐。”童小小再拜高公公,并奉上了餐后水果捞。

高公公摆手,“咱家吃不下了,再吃就吃成个大胖子,马不能上,剑不能提,那咱家就成了废人一个了。”

“如果真是那样,那您就来小女子家中,我给您养老。”童小小面露真诚,高公公都不禁动容。

两人又说了一会儿话,突闻屋外马蹄声阵阵。

“该来的总算来了。”

童小小挥手让几个孩子下去,自己引着高公公来到正堂。

只见一名身着官服,身材修长的中年人急匆匆奔向高公公,距离三西米远,就撩衣襟跪倒在地。

“下官桂花县令邱实,见过高公公。”

“哎,邱大人快请起,打哈哈的话,咱家就不多说了,一个时辰前,咱家来安人家中宣读圣旨,遇到了惊天大案,你那桂花县丞,竟然里通卫国,涂炭百姓,还要明抢国宝,简首胆大包天,人咱家帮你抓住了,怎么办就不是我操心的事了。”

说罢,高公公就要起身告辞。

“恭送高公公。”童小小向着小丫娘使了一个眼色,小丫娘点点头示意都办好了。

瓜果蔬菜装了大半车,明前龙井和戚风蛋糕却只装了一点点。

童小小深知物以稀为贵,如果能让高公公惦记着自己家里这点口腹之欲,也是一个不错的往来借口。

这要是高公公一个月来一次自己家里,再过一年,她童小小就能独登大宝,加冕称帝了。

高公公车队,载着青铜大鼎和瓜果蔬菜远离了岔路村。

桂花县令在了解了前因后果后,先是训斥了一顿所有衙役,而后又命人把那三人从茅厕中带了出来。

桂花县令也捏着鼻子在说话。

县丞李炳文低头不语,胡员外己经没了魂,只有师爷被堵住嘴巴,想要说话。

桂花县令命人把堵住他的嘴上之物拿掉。

“李炳文他说县令的小老婆生的美,要是能娶回家做小妾,就好了。”

桂花县令气得火冒三丈,又将师爷的嘴堵上了。

“通通带回县衙大牢。”转身县令向童小小施礼,“多谢安人为我桂花县除去一个大奸大恶之人。”

童小小回礼,想着安慰桂花县令几句。

「宽心些,帽子或许还没戴上呢。」但想想这种话前一世开玩笑可以,此时说完是否桂花县令也会发疯砍人。

送走县令一众人,霍彧和文台等人也来告辞,“山高路远,卤水豆…总之或许还能相见。”童小小上一世的毛病还是没有改掉。

“安人大才,小可自愧不如,他日有缘再见,一定请不吝赐教。”探花郎行礼。

“安人虽为女子,但诗中大气磅礴,我等自愧不如,学生有一个不情之请,不知可否就在岔路村,和安人学习诗词歌赋,种田养鸭。”文台行礼。

“你这样说,我也有个不情之请,家里几个孩子开蒙晚,现在还没个教书先生,如果你想就在岔路村,能否在此办个学堂,所需费用我一并承担。”童小小看向几个孩子。

为了孩子们能读书,童小小也是煞费苦心。

“学生自幼家富,还没尝过人间疾苦,更是见不得有好读书而不如愿者,学生不才,愿为人师,如此一来,正是两全其美,安人容我三日,回家处理好家中事物,三日后定当回岔路村做个教书先生。”

再送走这群人,没了热闹,岔路村的村民们也都各自散去,第一时间奔向大青山去打猪草了。

童小小和邬彦祖商议学堂选址问题,少年营二十几个孩子都到了上学的年龄,可是想想学费,估计每家都是拿不出的,其实别说学费,就是每月笔墨纸砚的消耗,一个普通农户家都是承担不起的。

童小小也没有完全应下,毕竟劝人读书就一定是对的。

她童小小上一世也不愿意读书,每每都把良言当做耳旁风。

读书靠天赋,更靠毅力,因材施教才是正道。

邬彦祖转了一圈,决定把邬家祠堂另一侧的几间房子收拾一下,作为私塾。

一来这里比较安静,二来也可以让列祖列宗听到读书声,岂不美哉。

岔路村的日子在童小小家的长工打卡中有了规律,曾经没有时间观念的村民,也知道了卯时上工,申時下工,一日三餐,周而复始。

一时间鱼塘猪圈的劳作成了大家伙的时钟。

街坊邻居经常会说:安人家的鱼塘都撒食了,就是上午10点了,安人家的猪都出来遛弯了,那一定是下午西点了。

这一日安人家的长工正在吃午饭,从大路上浩浩荡荡来了一个车队。


    (http://shuyous.com/book/3059391-4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shuyous.com
书友社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