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女城王宫的书房内,烛火摇曳,二十余盏青铜宫灯将整个房间照得亮如白昼。陈玄策站在长案前,手中握着一卷己经撰写过半的奏章,案头堆放着成堆的竹简、羊皮纸和各色印章。窗外,中天竺的夜风吹过,带着远处恒河的水汽,却吹不散室内凝重的气氛。这场关乎大唐与天竺未来的文书筹备,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分量。
"将军,这是缴获的迦叶宗密卷译文。"随军主薄王玄策抱着厚厚的一摞纸张走进来,额头上还沁着细密的汗珠,"译经院的僧人们日夜赶工,总算将这些邪术记载和阴谋计划都整理清楚了。"他将纸张小心地放在案上,最上面的一页赫然画着迦叶宗在西域的据点分布图,每个红点旁都标注着对应的梵文地名。
陈玄策拿起那张地图,目光在西域的版图上逡巡。玉符在腰间微微发烫,符文光芒若隐若现,似乎在呼应纸上的标记。"将这些情报单独成册,回长安后呈给陛下和兵部。"他放下地图,又指了指旁边的羊皮卷,"这些天竺各国的盟约草案,你再核对一遍,尤其是通商条款和文化交流部分,务必准确无误。"
王玄策点头应下,正要离开,却被陈玄策叫住:"对了,那烂陀寺送来的《大唐西域记》初稿,可曾誊抄完毕?" "己经誊抄好了!"王玄策急忙从另一摞文书中抽出卷轴,"玄奘法师还特意叮嘱,书中记载了天竺的风土人情、佛教圣地,还有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典故,希望能对大唐了解西域有所帮助。"
陈玄策展开卷轴,目光扫过工整的字迹。书中详细记录了玄奘西行取经的见闻,从高昌国的热情款待,到那烂陀寺的辩经盛景,再到中天竺的平叛之战,每一个故事都栩栩如生。在"曲女城大会"的章节旁,玄奘用朱砂批注:"此乃大唐声威远播之见证,亦为天竺诸国心服之始。"
正在此时,蒋师仁推门而入,手中捧着一个镶嵌着宝石的木盒:"将军,这是悉达多国王送来的国书,还有各国进献给大唐皇帝的贺礼清单。"木盒打开,里面是一卷用金丝织就的锦缎,上面用梵文和汉文两种文字书写着对大唐皇帝的敬意与两国交好的愿景。锦缎边缘绣着孔雀与凤凰相对而舞的图案,象征着天竺与大唐的友谊。
陈玄策仔细审阅着国书,发现其中一段写道:"愿以恒河之水,洗尽前嫌;以昆仑之雪,鉴此盟约。自今日起,互通有无,永罢兵戈。"他点点头,对蒋师仁说:"将国书妥善保管,明日让译经院的僧人再校对一遍,确保翻译准确。"
案头的沙漏己经漏过两轮,陈玄策揉了揉发酸的肩膀,继续投入工作。他要撰写的奏章,不仅要详细汇报平叛的经过、缴获的财宝,还要阐述对西域局势的分析以及未来的战略建议。玉符在烛光下泛着温润的光,似乎在默默为他提供着灵感。
写到"质子入唐"一节时,陈玄策停下了笔。他想起白天遴选质子的场景,那些天竺青年眼中对大唐的向往与期待。在奏章中,他特意用了较大篇幅介绍这些质子的背景和学识,最后写道:"此十位青年,皆为天竺俊杰。臣以为,可令其入国子监学习,待学成归国,必能成为两国友好之纽带。"
窗外,更夫敲响了三更鼓。书房内,文书筹备工作仍在紧张进行。王玄策带着几名文吏正在给奏章和盟约加盖印章,红色的印泥在烛光下鲜艳夺目。蒋师仁则在检查所有文书的封装情况,特制的檀木匣上,己经烙上了大唐的蟠龙印和天竺的孔雀纹。
突然,玉符剧烈震动起来,符文光芒照亮了整个书房。陈玄策心中一惊,只见光芒在空中勾勒出一幅画面:长安的朱雀大街上,百姓们夹道欢迎天竺使团;大明宫的朝堂上,大唐皇帝展开奏章,龙颜大悦;那烂陀寺内,大唐的学子与天竺的僧人共同研习佛法。
"这或许就是两国交好的未来。"陈玄策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他握紧手中的狼毫,继续奋笔疾书。每一个字,都是对和平的期许;每一份文书,都是对未来的承诺。当晨曦染红窗棂时,所有文书终于筹备完毕。这些凝聚着无数心血的文字,将随着陈玄策的队伍,踏上前往长安的征程,为大唐与天竺的友好交往,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http://shuyous.com/book/3147410-14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shuyou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