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凯旋之仪 第一节:长安在望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6章 凯旋之仪 第一节:长安在望

 

陇右道的秋风裹挟着沙砾掠过函谷关,三万大军的旌旗在暮色中猎猎作响。陈玄策勒住缰绳,望着远处渐次亮起的烽火台,腰间玉符突然泛起温热。自天竺启程己逾三月,这支横跨雪山荒漠、满载战利品与质子的队伍,终于踏上了大唐腹地的最后一段征程。玉符符文在夕阳下若隐若现,竟在空中勾勒出长安城巍峨的轮廓,似在呼应归乡的急切。

"报——!"斥候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惊起路边草窠里的寒鸦,"前方二十里处,灞桥百姓己搭起十里彩棚,长安令率百吏相迎!"话音未落,队伍中爆发出压抑己久的欢呼。数月来转战西域的疲惫,在这一刻化作滚烫的热泪,顺着玄甲军们晒得黝黑的脸庞滑落。

陈玄策转身望向队伍中央。十二辆囚车整齐排列,阿罗那顺蜷缩在最前方的铁笼里,曾经华丽的天竺服饰己褴褛如抹布,镇魔锁链在他脚踝上磨出深深的血痕。但真正引人注目的,是囚车后方那列装饰精美的马车——十名天竺质子探头张望,鸠摩罗什手持一卷《大唐西域记》低声诵读,阿难陀则好奇地抚摸着车窗上的雕花,眼中映着中原大地的苍茫秋色。

"传令下去,"陈玄策的声音穿透暮色,"全军整顿甲胄,明日卯时抵达灞桥。"他的目光扫过堆积如山的战利品车队:镶满青金石的波斯战象鞍具、刻着梵文咒语的迦叶宗法器、用丝绸包裹的天竺典籍...每一件都承载着万里征战的惊心动魄。玉符突然剧烈震动,符文光芒在地面投射出敦煌月夜的画面——那些曾在新月客栈拼死守护的陶瓶,此刻正安静地躺在车队的铅封木箱中。

夜幕降临时,军营里飘起炊烟。炊事兵们将缴获的天竺香料撒在羊肉上,香气混着篝火的浓烟,引得士兵们围坐说笑。陈玄策却独自走向关押迦叶宗俘虏的营帐。铁栅栏后,几名黑袍人仍在低声 ting,企图用邪术挣脱锁链。玉符光芒暴涨,化作金色经幡缠绕营帐,梵文咒语与 ting 声激烈碰撞,最终归于寂静。

"将军,那烂陀寺的僧人送来消息。"蒋师仁掀开帐帘,手中捧着一卷浸着恒河水的贝叶经,"他们测算星象,明日辰时三刻,将有'紫气东来'之兆,最宜入城。"陈玄策展开贝叶经,上面用朱砂画着长安城的星图,朱雀门的位置被重重标记,周围环绕着十二道光芒,恰似玉符的符文形态。

子时的梆子声惊破夜空。陈玄策走出营帐,望着漫天星斗。玉符突然悬浮而起,符文光芒与北斗七星遥相呼应,在空中勾勒出一条璀璨的星河。他想起在埃克巴坦那废墟中发现的波斯星象仪,那些精密的齿轮与刻度,此刻仿佛都化作了指引归途的星辰。

破晓时分,灞河上的雾气尚未散尽。陈玄策身披玄色大氅,腰悬玉符,率领大军缓缓前行。远远望去,灞桥两侧挤满了百姓,孩童们举着用桑树皮扎成的小旌旗,老人们捧着陶罐,里面盛满 freshly brewed 的米酒。当队伍踏入彩棚区,爆竹声骤然响起,五彩纸屑如雪花般飘落,盖住了阿罗那顺惊恐的脸。

"陈将军——!"人群中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呐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兵拄着拐杖挤到前排,浑浊的泪水顺着皱纹流淌:"老奴曾随李靖将军北征突厥,今日竟能见到将军自天竺凯旋!这盛世...这盛世啊!"他颤抖着双手,将一枚磨损的玄甲军徽章递给陈玄策,那是二十年前他在战场上获得的荣耀。

玉符光芒大盛,符文在空中投射出长安城的街景:朱雀大街张灯结彩,大明宫的飞檐上挂满红绸,身着盛装的百姓们正朝着城门方向翘首以盼。陈玄策握紧缰绳,感受着玉符传来的温热——这不仅是胜利的预兆,更是大唐与天竺、波斯文明碰撞后,即将绽放的新光芒。他转头望向天竺质子们,阿难陀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鸠摩罗什则双手合十,低声念诵着祈福的经文。

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三万大军的脚步声与百姓们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响彻灞河两岸。陈玄策望着前方若隐若现的长安城,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豪情。这场横跨万里的远征,终将在这座天下中心的都城,画上最壮丽的句点。而玉符,也将带着新的使命,继续守护这片广袤的土地。


    (http://shuyous.com/book/3147410-15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shuyous.com
书友社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