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的夜幕在争论声中悄然降临,朱雀大街上的灯笼次第亮起,却驱不散弥漫在权贵府邸间的紧张气氛。房玄龄的相府内,书房的烛火彻夜未熄,蜡泪在案几上凝结成蜿蜒的纹路,与铺满桌面的西域密报、弹劾奏章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错综复杂的局势图。
"大人,吐蕃使者己到渭水驿馆。"管家压低声音通报,"随行还带了五百精锐骑兵,说是护送贡品,实则......"话音未落,房玄龄己将手中的密信重重拍在案上,信纸边缘的火漆印赫然是吐蕃赞普的徽记。信中措辞强硬,不仅要求大唐对借兵一事给出解释,还暗指陈玄策"包藏祸心,意图扰乱西域格局"。
与此同时,鸿胪寺内也陷入一片忙乱。寺卿望着堆积如山的文书愁眉不展——泥婆罗的使者每日前来催促通商协议的签订,波斯商人听闻朝堂纷争后,纷纷暂停了新商路的开拓计划,更有甚者,己经开始将货物转运至别处。"再这样下去,西域商路恐怕要断。"一名属官焦虑地说,"陈将军在天竺的努力,怕是要白费了。"
西市的波斯商馆内,大食商人阿里正与一群胡商围坐在地毯上,烛火将他们的影子投射在墙上,如同跳动的幽灵。"大唐朝堂的风波,己经影响到我们的生意。"阿里转动着手中的绿松石念珠,"上个月,运往西域的丝绸少了三成,价格却涨了两倍。"他掏出一封密信,上面用西域文字潦草写着:"陈将军在天竺受阻,吐蕃使者正在逼宫。"
消息像长了翅膀般在长安城内迅速传开。街头巷尾,百姓们议论纷纷。茶楼里,说书人敲着惊堂木,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将相失和"的故事;酒肆中,醉汉们借着酒劲争论陈玄策究竟是功臣还是罪臣。更有甚者,开始传播一些离奇的谣言:有人说玉符是妖物,陈玄策被其迷惑才会擅作主张;也有人说这是房玄龄嫉妒功臣,故意挑起事端。
在这股暗流的冲击下,支持陈玄策的大臣们也开始行动起来。刑部尚书刘德威在府中设宴,邀请了数位手握兵权的将领。席间,众人传阅着陈玄策从天竺寄回的书信,信中详细描述了与戒日王的谈判进展,以及即将开辟的新商路对大唐的重要意义。"陈将军在前方拼命,我们不能让他寒了心。"刘德威举起酒杯,"明日早朝,我们一同上奏,恳请陛下相信陈将军。"
而远在天竺的陈玄策,此时正面临着更大的危机。吐蕃使者带着一队甲士闯入曲女城王宫,要求戒日王中断与大唐的合作。"陈玄策借我吐蕃之兵,却未履行承诺。"使者态度傲慢,"大唐若不给出满意的答复,我们将视之为敌。"戒日王望着左右为难的陈玄策,叹了口气:"将军,此事若不妥善解决,恐怕......"
陈玄策面色凝重,暗中派人加急送信回长安。他深知,朝堂的争论己经波及到了万里之外的天竺。玉符拓片在怀中微微发烫,符文光芒透过衣襟,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斑,仿佛在提醒他:这场较量,不仅关乎个人荣辱,更关系到大唐的威望与西域的稳定。
在长安与天竺之间,一条无形的丝线将朝堂纷争与边疆局势紧紧相连。房玄龄等人加紧搜集证据,准备在朝堂上再次发起弹劾;而支持陈玄策的大臣们也在西处奔走,试图扭转舆论。与此同时,西域诸国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发展,他们在等待着大唐的态度,也在权衡着自己的立场。
夜色渐深,长安城的更鼓声传来。相府书房内,房玄龄仍在研读西域传来的密报。烛火摇曳间,他的影子在墙上忽明忽暗,如同此刻动荡不安的局势。"但愿陛下能看清利弊。"他喃喃自语,"否则,大唐的西域大业,恐将毁于一旦。"而在遥远的天竺,陈玄策站在王宫的城墙上,望着东方的天空,心中默默祈祷:长安啊长安,你可千万不要让我失望......
(http://shuyous.com/book/3147410-16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shuyous.com